在淄博,“盲人神医”、“活CT”等名号已被魏刚的切脉三指拈拿得富有传奇色彩。
初见魏刚,他正在自己的诊所里端坐如钟。体盘敦厚,双目微合,白皙的脸上挂着格外纯净的微笑。午后的阳光打在满墙的题匾锦旗之上,辉映出特别的光芒。
寒暄得知,魏刚的工作十分忙碌,目前预约病人的时间已经排到国庆节以后。魏刚自幼双目失明,不甘沉沦、勤学好学的他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磨练,积累出了一套极具个人风格的诊病治病体系:通过三根手指诊脉,可以判断出病人身体某脏器或部位的病症,其诊断结果与CT、B超、X线、射片等高端仪器检查结论可以基本吻合,在齐鲁一带有“活CT”的美誉。
“不想当一个废人”
魏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,双目失明的不便很容易掩埋在孩童之间的嬉闹玩乐之中,然而快乐的时间不长,小玩伴们相继上学读书,小魏刚却不能像玩伴们一样,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苦恼。
于是,魏刚的父母把他送到了淄博盲人学校就读。在盲人学校里,魏刚用功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中医按摩,尤其幸运的是,他遇到了他的恩师金伟先生,魏刚回忆说,正是在金老师的引领下,他才踏上了行医的路途。
毕业后的魏刚又再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,他本想在医院里当一名小小的按摩师,可是这样的愿望仅因为他是个盲人便变成了奢望。工作不好找,不甘心的魏刚在18岁那年开办起了自己的中医按摩康复诊所。
魏刚说:“当初想法很简单,就是不想当一个废人”。从18岁开始,魏刚就开始给家里补贴家用,直至现在,魏刚即使再苦再难也没用过家里一分钱,诚所谓身残志不残。
“学习中医,到了痴迷的地步”
诊所刚开办起来时,魏刚坦言很有压力。因为当时能看到的医学资料很少,为了对病人负责,也为了精进自己的医术,魏刚开始了艰难的钻研历程。
看不见书,他就让亲戚朋友念给他听,后来用录音机把声音录下来,自己再反复地听。魏刚说那段时间里,他用坏了几十部录音机,录满了五六百盒磁带。
为了学好把脉,用魏刚自己的话说是“逮人”把脉,不论是不是病患者,只要“落到魏刚手里”,就定然会遭到他软磨硬泡地把脉,久而久之,和魏刚熟知的人一见他就跑,生怕又被魏刚“捉了去把脉”。不仅如此,魏刚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:常常吃得死撑,让胃负荷极致、把自己的腿绑住,造成血流不畅、去澡堂子里把自己烫得满身通红等等,在这些情况下把测脉象,记住不同情况下的脉象反应。
“现在听着像笑话,但当时的的确确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,我很怀念那段时光。”魏刚动情地说。更有甚者,为了练好针灸,忍痛把自己扎成“刺猬”是常有的事儿。
“天赋一般,靠着持之以恒才领悟到一些”
魏刚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。尤其是在不孕症、妇科肿瘤、神经系统等领域有着独特的建树。
最神的要数魏刚的把脉功夫。一位病人曾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描述:“左右手腕号脉15分钟后,他仿佛在你身体内漫游了一番,然后娓娓道出你的病情。你过去得过什么病,小时候受过什么伤,现在症状如何,都一一道出。让初诊者立即心生感佩。更奇的是,他还能报出血压、血糖的指数,与医院所查吻合度极高。”
魏刚精通中医,对西医也无偏见。他说西医有西医的好处,但是现在老百姓去医院里做检查等,往往都是盲目的,过多的做西医的仪器检测对身体也不好,他主张中西医结合,在中医医生的建议下,去医院里做有针对性的检查,既省钱又有效果。
俗话说,中医治“未病”。魏刚称对于中医的学习不能机械化,他致力于将“针灸、推拿、用药”三者合成一体系,对病患者综合诊断,对症下药。“我其实天赋一般,这些年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和临床实践,才慢慢领悟到一些。”魏刚如是说。
“想更多地回报社会,让真正苦难的人感受力量”
在诊所的四墙上,挂满了送给魏刚的锦旗、题匾和诗文。其中不乏达贵者的合影、文骚客的笔墨。但最让记者心动的是这样一张老照片:还很年轻的魏刚来到山区义诊,被一群山里的孩子围了个水泄不通,孩子们欢乐地簇拥着魏刚,魏刚在孩子们中央开心地笑着。彼时彼刻,仿佛时光停止了流转,山河屏住了呼吸。
只有最单纯的和最崇高的才会让观者如此心动。
魏刚的医术为人称道,其高尚的品格也令人起敬。他多次参加义诊活动,还出资资助了两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。1997年,他将义诊所得6700余元全部捐献给市希望工程办公室,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。
他曾荣获“中国中医药学术奖”和“中国民间特色专科医生”称号;“中国青年志愿者杰出个人”、“山东省青春立功一等功”、“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”、“淄博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”、“山东省自强模范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、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“现在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,我的精力也有限,许多年前买的钢琴也几乎没有时间弹了,但我还是有个期望,希望能用我的所学,让真正苦难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。”魏刚称,“残疾人不是社会的包袱,更应是社会的财富,希望更多的残疾人能自强不息,创造自己生命的奇迹。”
来源:新报记者 孙如纬